DSCF7894.JPG (image) [DSCF7894.JPG]

Friday, December 02, 2005

公共?

搬到外面住以後, 自己擁有的生活資源變得非常少.
很多東西變得不是垂手可得的.
電視, 冰箱, 沙發, 床, 鏡子, 放鬆感....都變成稀有的奢侈品.
所以很自然地, 就會開始入侵公共空間.
不是很明顯的, 而是很細微的, 不會引起注意的入侵.
我對入侵的定義是, 利用公共的東西達成私人慾望或需要的滿足.

我要談的是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連續性,
以及那個界線的模糊與曖昧...
例如在圖書館的沙發上睡覺, 用圖書館的電腦看電子信箱, 在系館電梯裡的鏡子前面梳頭整理衣著, 在圖書館馬桶上大號, 在無人的教室裡念書, 在餐廳看電視, 趴在教室門外的圍牆看風景, 躺在樹幹上抽煙等等...甚至, 有時候會看到人們運動後在體育館裡洗澡; 晚上在黑暗的校園裡與情人愛撫; 期末考前在圖書館或系館過夜, 還有台大那個奇特的杜鵑花表白儀式: 用杜鵑花在綠色草地上排列喜歡的人的名字....

公共空間是相對於私人空間而界定的吧?
然而當私人空間不足, 或者只要是當時情形許可的條件下, 人們很容易就可以把公共空間轉化為私人空間.
空間是流動的, 是隨著當時的脈絡來定義.

就好像這個網誌, 當沒有人看的時候, 是我自己的私人空間. 不過若是偶爾有觀眾的時候, 就可以作為一個開放討論的公共空間.

因此我聯想到, 政大那些反對塗鴉的學生, 他們是不是也把公共空間當作私人空間來愛護, 所以才會有"被侵犯"的怒吼!?
其實看得出來他們在論證自己的主張時, 也常常會有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混淆的情形出現.
e.g."噴漆就像有人把你的臉畫成大花臉, 再叫你自己去洗一樣!"

我想也許, 公共, 是一個倫理學式的界線--或稱 "道德標準".
沒有最低的設限,就沒辦法維持社會生活.
這也是法律之所以必要的原因.

但是只要是"人"界定的東西, 就應該是流動的, 是可以隨著不同的脈絡改變的!

西方學術界已經在反省他們自從文藝復興以來長久僵硬的"獨立個體"-這種人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 "人"本來擁有極大的彈性, "人"也是可以隨機應變的.
但是近代列強入侵, 中國的民族自信心粉碎, 在自卑之餘, 將歐美的一切科技, 文化, 制度, 價值觀等都視為先進的; 相較之下舊的中國文化就全是腐敗的, 落後的!
這種現代主義式的"追求卓越", 至今還主導著整個台灣的主流社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